历代名画集
搜索
客服

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职贡图
作家姓名:阎立本
时期:唐代
尺寸:26.7×200.7cm
内容:人物
材质:绢本
浏览量:2923
Preview
Preview
查看高清图
查看超清图
下载超清图
名作赏析

职贡图介绍

《职贡图》是南朝梁代萧绎所绘的绘画作品,原作已失,现存宋人摹本,绢本设色, 该摹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萧绎《职贡图》原作朝贡人物不少于25国,甚至超出31国。现仅存12国画像。 自右至左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白题及末国使者,每一位使者身后,有一简短的题记,叙述其国名、方位、山川道里、风土人情、与梁的关系,以及历来的朝贡情况。其榜题,滑国前行残,末国后段残,倭国只存前半,后半属宕昌国,其使者图像已逸,其余多有漫漶,内容与《梁书·诸夷传》相符,或更翔实。 该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辟用外域职贡人物为作画题材的工笔人物卷轴画,亦是现存最早的职贡图。同时也为后世研究绘画和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证材料。

创作背景

《职贡图》是南朝梁代萧绎所绘的绘画作品,原作已失,现存宋人摹本,绢本设色, 该摹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萧绎《职贡图》原作朝贡人物不少于25国,甚至超出31国。现仅存12国画像。 自右至左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白题及末国使者,每一位使者身后,有一简短的题记,叙述其国名、方位、山川道里、风土人情、与梁的关系,以及历来的朝贡情况。其榜题,滑国前行残,末国后段残,倭国只存前半,后半属宕昌国,其使者图像已逸,其余多有漫漶,内容与《梁书·诸夷传》相符,或更翔实。 该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辟用外域职贡人物为作画题材的工笔人物卷轴画,亦是现存最早的职贡图。同时也为后世研究绘画和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证材料。 画作内容 《职贡图》原作约成画于梁武帝时,原图共35国使,现存此图为残卷,描绘了12位使者朝贡时的形象,依次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白题、末国的使者。画面中,使臣着各式民族服装,拱手而立。从使臣们风尘仆仆的脸上,可以看出各国使臣来到南朝朝廷朝觐时既严肃又欣喜的表情,同时也传达出不同地域和民族使者的不同面貌和精神气质。每一位使者背后,亦有一段叙述其国家方位、山川、风土以及历来朝贡情况的题记。此件《职贡图》又名《番客入朝图》或《王会图》(旧题阎立本,北宋摹本),真实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国家间友好往来的繁盛场面。 创作背景 萧绎(508—554年)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南北朝长期对峙的时期,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民族大融合的特定历史时期。由于中原地区大量士族南迁和朝廷的文艺政策,使长江流域获得进一步空前的开发,使江南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即使在国际上也成为最为重要的国际文化中心之一。日本著名考古学家吉田怜说,“从文化上来说,6世纪的南朝宛如君临东亚世界的太阳,围绕着它的北朝、高句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周围各国,都不过是大大小小的行星,像接受阳光似的吸取从南朝放射出来的卓越的文化”,充分意识到南朝文化对东亚地区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萧绎所绘《职供图》,即是此一时期南朝与周边地区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缩写和象征。 在古代中国,职贡图用来记载少数民族进贡的情形,亦即外国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向朝廷进贡的纪实图画。萧绎的《职贡图》为现存最早的职贡图,创作于526年—539年间。萧绎是梁武帝的第七子,当时南朝与各国友好相处,来朝贡的使臣不绝于途,而作为皇子的萧绎则有机会见到这些平常人不能看到的盛大景象。所以才有这一《职贡图》的问世。《职贡图》为萧绎做荆州刺史时所作。 张彦远说的“任荆州刺史日,画蕃客入朝图,帝极称善”,指的正是这张画。按《梁书·武帝纪》,萧绎第一次任荆州刺史是在普通七年(526)十月到大同五年(539)七月之间。《职贡图序》上还提到“皇帝君临天下之四十载,垂衣裳而赖兆民,坐岩廊而彰万国”,说明画成写序当在梁武帝建国四十年前后,因为萧绎在大同五年七月“入为安右将军护军将军,领石头戍军事。六年(十二)出为使持节都督江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江州刺史”。他可能在京城这段时间最后完成了《职贡图》。 萧绎还专门为这幅《职贡图》作了序言,说明了创作《职贡图》的动机,他说:“臣以不佞,推毂上游,夷歌成章,胡人遥集……瞻其容貌,讯其风俗,如有来朝京辇,不涉汉南,别加访采,以广闻见,名为职贡图云尔。” 艺术鉴赏 作品主题 《职贡图》是萧绎对向梁朝进贡的蛮夷使臣的样貌的亲笔描绘,并非只是帝王之家用来赏心悦目的纸上闲谈。更重要的是记录史实,对朝政盛世的侧面赞扬,这深得梁武帝的欣赏。萧绎《职贡图》选用横卷表现各国使节左向顺从,着意激扬礼教和对梁皇圣朝的敬仰与归顺,面容莞尔卑微。《职贡图》做为展现国运的象征,是对繁荣昌盛的一种期望,也由此体现了萧绎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信条。 艺术特色 画中人物线条简练遒劲,以高古游丝描为主,间施兰叶描手法。人物形象承袭着魏晋以来富有装饰而谨严的风格,但略欠生动。 图中绘列国使者立像十二人, 皆左向侧身, 身后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山川道路、风土人情、与梁朝的关系、纳贡物品等。列国使者 自右至左为:波斯国、百济国、丘兹国、倭国、狼牙修国等等。在此图中, 使者的站姿几乎雷同, 但其个性特色, 或文静秀弱, 或朴质豪爽, 或机智慧敏, 各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独特气质, 表露无遗, 并且都有那种有幸成为使者的恭敬欣喜的情态。另外, 画中人物比例准确, 铁线描遒劲流畅, 敷色高雅古朴, 体现了中国南朝绘画艺术的水平。 使臣着各式民族服装,拱手而立。从他们仆仆风尘的脸上,流露出来南朝朝贡时既严肃又欣喜的表情,同时也传达不同地域和民族使者的不同面貌和气质;脸型肤色,各具特点。此图线条以高古游丝描为主,间以兰叶描,简练遒劲,并分层次加以晕染,形象准确生动,富有装饰性。 《职贡图》人物形象的创制,仍然承袭着魏晋以来富有装饰而谨严的风格特色,突出人物的外形特征,注重人物的肖似为主,同时兼顾人物内在思想状态、精神气韵的表现。画中人物线条用笔简练遒劲,以高古游丝描为主,并有用笔的顿挫、粗细变化。衣纹构线,疏落有致,已见疏体画风的影响。这显然是顾恺之以来密体画风出现后的又一新的变化,虽然这一画风的重要代表、比萧绎稍早的前辈画家张僧繇的绘画作品已经不存,见不到他的典型的疏体绘画的艺术风貌,但从萧绎《职贡图》摹本的用笔、人物构线上,则可以约略认识到这一绘画风格特色,见到创始于萧梁时代的这一新绘画风格特色。萧绎《职贡图》用色不多加渲染,而是分层次加以晕染,点到即止,率意洒脱,因而显得明朗洗练,亦有力地映衬出线条的表现力。 这幅作品最精彩之处是描绘人物的基本形态具体而准确,尤其是在细节的描绘上独具匠心。比如画中对使者们手脚的处理。滑国使者的袖手而立,表现了浓厚的西北民族气息;狼牙修国使者的交臂翘足,却是另一种热带气氛;倭国使者的合掌踉跄透露出浓郁的岛国风情。 名家点评 唐朝欧阳询等编纂《艺文类聚》卷七十四所引《职贡图赞》:“北通玄菟,南渐朱鸢。交河悠远,合浦回遭。兹海无际,阴山接天。遐哉乌穴,永矣鸡田”。 清朝吴升平《大观录》:“冠裳结束殊俗异制,虬髯碧眼奇形诡态,国国不同”。 后世影响 此图每位使者的立像后有文字题记,记叙该国情况及历来交往史实。这使得《职贡图》卷不仅是了解南朝绘画艺术的珍贵资料,而且又是真实记录南北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从而兼具较高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职贡图》卷所描绘的当时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民族的使者,他们体态、面部形象和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图卷比较写实,各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独特气质,人物的表情神态也各有不同,但都作为使者的恭敬和喜悦的情态。人物比例准确,运用铁线描为主,间施兰叶描手法,线条遒劲流畅,敷色高古,以分层次加以晕染。同他的卓越造诣一样,都是体现了中国南朝绘画艺术的水平。《职贡图》在一定程度上赞颂了中外各族人民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对研究南北朝的中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图像与文字资料,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对研究南北朝绘画也有着重要意义。 历史传承 549年(太清三年),侯景乱军攻陷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萧绎继位后,这件作品一直跟随他到了江陵。555年,西魏军攻破江陵,萧绎被杀。在死之前,萧绎把宫廷所藏的名画及各种典籍24万卷全部焚毁,西魏兵士从灰烬中救出的四千轴残卷中就包括后来流传下来的《职贡图》。 《职贡图》曾为清初名家梁蕉林所珍藏,吴升与梁蕉林交谊密切,他的有关记载,一定是亲眼观赏《职贡图》后所作。从吴升的记载看,《职贡图》在清初即已有所破损,但尚保存着二十五幅人像和二十六国题记,显然原画不止于此,同时乾隆之后又损失十四国题记和十三国人像。从现存的《职贡图》观察,楼国使者像后的题记,中部有一大块缺损,题记的后半部并非是俊国的,而是宕昌国的,一可见其中缺失高句骊、于田 ,新罗、宕昌等四国使者的画像和题记。又,末国使者后面的题记残剩下半部分,其后缺失天竺等九国的使者画像及题记。现存的《职贡图》为一再缺损,多次裱糊的残卷。 宋本残卷上印有八方收藏印,依次为:蕉林书屋、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岌、三希堂精鉴宝、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其中“蕉林书屋”是由鉴赏家梁清标于康熙六年创建于河北正定县,主要收藏历代书法名画。第二方印章“蕉林书屋”的斋名源自梁清标《蕉林书屋图小序》。从另外几方收藏印“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综合起来看,可以推测《职贡图》在清朝是从梁清标手中传出,曾经过乾隆、嘉庆、溥仪之手被又清代宫廷收藏过。杨仁恺在《国宝沉浮录》一书中记“旧模本嘉者。残。郑洞国夫人经手转让。上海市文管会代南京博物院收购,60年代初支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由此《职贡图》在现代应该是故宫的旧藏。 摹本信息 萧绎的这幅画作现存三个版本的摹本。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摹本,临摹于1077年,是迄今发现的对萧绎《职贡图》最早的摹本。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另外两幅朝贡图——阎立本的《王会图》和南唐画家顾德潜的《蕃客人朝图》都被认为是对萧绎原始画作的临摹图。 另外,传统认为该图记35国国使,南宋楼钥的《攻娩集·跋傅钦甫所藏职贡图》记尚存22国形象,为北宋李公麟之摹本。 作者简介 萧绎(508—554年),字世诚,梁武帝萧衍第七子,盲一目,少聪颖,好文学,善五言诗,博览群书,能通佛典,但性矫饰,多猜忌,初封湘东郡王。后任侍中、丹阳尹,普通七年(526年)出任荆州刺史,都督荆、湘、郢、益、宁、南梁六州诸军事,控制长江中上游。太清二年(548年),侯景叛梁围建康,梁援军自四方至者达二三十万人,而握有实力雄厚的荆州军的萧绎,仅派其子萧方等率步骑万人往救,后迫于舆论压力,又派大将王僧辩率舟师万人增北齐车马人物壁画援。台城陷落后,六兄萧纶在郢州(今湖北武昌)被推为中流盟主——都督中外诸军事,将讨侯景。萧绎却派王僧辩率水军万人进逼郢州,纶军溃散,纶逃至汉东,后被西魏擒杀。自大宝二年(551年),荆州军在王僧辩、陈霸先率领下屡胜侯景。三年,收复建康,平定侯景之乱,然后,人城后荆州军不但将萧栋兄弟三人沉水溺死,且纵兵蹂掠,浩劫建康。十一月,萧绎于江陵称帝,改元承圣,是为世祖元皇帝。

作者介绍

阎立本介绍

阎立本(601年—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唐朝时期宰相、画家,隋朝殿内少监阎毗之子。 隋朝时,阎立本门荫入仕,累迁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唐武德年间,担任秦王(李世民)府库直。贞观年间,历任主爵郎中、刑部郎中,迁将作少监。绘制“昭陵六骏”和“凌烟阁”功臣图,监修翠微宫。显庆元年(656年),出任将作大匠,迁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年),检校右丞相,册封博陵县男。当时姜恪凭借战功擢任左丞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举荐名臣狄仁杰,累迁中书令。咸亨四年(673年11月14日),去世,追赠司空。 阎立本擅长工艺,富于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兄长阎立德擅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阎毗、阎立德、阎立本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闻名于世。代表作品《步辇图》《历代帝王像》等。

绘画风格

阎立本的人物画形象逼真传神,时人誉之为“丹青神话”,写实性注重个性描绘,且多取材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以鉴戒贤愚、弘扬治国安邦大业。阎立本的线描画部刚劲圆润,画衣物简练粗重,设色也较前代更浓重,多用朱砂、石绿,有时还用金银等贵重矿物质材料。 传为阎立本的作品保留到至今的有《历代帝王图卷》,就是古代画家企图表现性格特点的重要作品。画卷共包含了十三个帝王的肖像:西汉昭文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蜀主刘备、吴主孙权、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蒨、陈宣帝顼、陈废帝伯宗、陈后主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阎立本成功地刻画了这些帝王们的个人性格,画中不仅表现了对他们的了解,并且表现了对于他们的评价。 阎立本力求描绘出带有特征性的细节以表现一定性格和一定精神状态,例如曹丕的锐敏的挑衅式的目光,显出十分精悍,有咄咄逼人的神气。陈叔宝两眼无神,软弱松弛。杨坚头部微颔,眼光向上平视,具有一种深沉有计谋的神情。 此外,如胡髭,因人而有软硬、疏密的不同,头身的姿势和面部筋肉、骨骼、皮肤也显然可以看出各人的差异。皮肉有松有紧,有硬有软,有粗有细。字文邕的粗野和陈蒨的文雅,极其明显地表现出面部筋肉的不同,几乎能够令人感觉到一个是白净光细,一个是黑而粗糙。其他,如侍从有男有女,服饰器物中有的挎剑,有的执如意,也都有烘托性格的作用。 阎立本还保持了南北朝绘画风格的若干残余,如相类似的长圆的头型,侍从占较小的比例,姿态及表情也有僵硬的痕迹,衣褶的处理的规律化,人体比例不全正确等等,这一些都说明写实的能力虽在长期的发展中得到了进步,而犹待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即使在主要的人物形象上,概念化的痕迹以及未能尽情描绘的生硬感觉也还是存在的。然而,技法上已大大发展了单线勾勒的表现能力,因描写对象而使用不同的线纹,如眼、鼻、嘴、耳、脸的轮廓、衣耦,用了粗细不同的线描,并达到了表现体积感的目的。

大事件
601年
隋文帝仁寿元年,阎立本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其外公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其母是清都公主,其父隋朝殿内少监阎毗。
627年
唐太宗贞观年间,阎立本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少监。
636年
唐贞观十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建立大唐帝国的武功,命阎立本绘制其征战四方时所骑的六匹战马图样,然后雕刻于石,立于昭陵。即著名的“昭陵六骏”。
640年
松赞干布遣使来长安请婚,迎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命阎立本作传世名画《步辇图》,描绘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尚文成公主,使禄东赞来长安觐见太宗的画面。
643年
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唐王朝开国勋臣,于京都长安太极殿凌烟阁绘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魏徵等24名功臣像,亲撰赞词,命阎立本绘像,褚遂良书赞词。
649年
阎立本以河南道黜陟使身份,担任对官吏考核任务时,在汴州遇到了其寻求良久的治世之才。
兴趣课程
书画交流
名画赏析
学习交友
兴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