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画集
搜索
客服

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匡庐图
作家姓名:荆浩
时期:五代
尺寸:185.8x106.8cm
内容:山水
材质:绢本
浏览量:6347
Preview
Preview
查看高清图
查看超清图
下载超清图
名作赏析

匡庐图介绍

《匡庐图》传为五代时期荆浩创作绢本墨笔画,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创作背景

《匡庐图》传为五代时期荆浩创作绢本墨笔画,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全幅用水墨画出,画法皴染兼备,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画幅上部危峰重叠,高耸入云,山巅树木丛生,山崖间飞瀑直泻而下,大有“银河落九天”之势。山腰密林之中深藏一处院落,从院落之中一路下山,山道蜿蜒盘旋,道旁溪流宛转曲折,最后注入山下湖中。山脚水边,巨石耸立,村居房舍掩映于密林之中。水上有渔人撑船,不远的坡旁路上,有一人正赶着毛驴慢行。画中只有两人,人物在画中只作为陪衬。 其中有宋高宗所书“荆浩真迹神品”六个字,一般认为是其真迹。 艺术赏析 此画画中绝磴悬崖,平麓云林,虽看不出具体皴法。但笔墨间表现出了山的雄伟气势,烟岚的深远缥缈,比唐代山水大大前进了一步。 图上有南宋高宗赵构所书“荆浩真迹神品”六字,另有元人韩屿和柯九思两人题诗。全图由下而上,由近至远,大致可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境界上也从“有人之境”渐入“无人之境” 近景处于侧面下端,一泓涧水间,有船夫悠然地撑着一叶扁舟欲停船靠岸,顺石坡而行,山麓中有屋宇院落筑立其间,竹篱树木环绕。屋后石径环山逶迤而上,长堤板桥,赶驴行人都被画家一一摄入笔端。中景里面,两崖之间有瀑布飞倾而下,击石溅花,轰然作响。瀑布之下座木桥横亘于溪涧之巅,一路上危壁嶙峋,松柏参差,这其间还坐落一方整庭院,可见画家幽居深隐的情感趋向。最高处的景致虽然深远,却格外醒目:画面中轴有主峰赫然而立,直入云霄,浩渺烟岚,尽出其下,远近如屏的诸峰环拥相簇,映衬着主峰的高险与威仪。群峦之间,一条白练般的瀑布直落山涧。

作者介绍

荆浩介绍

荆浩(约850-911年),字浩然,号洪谷子,河内沁水(一说河南济源人 [5-9] ,一说山西沁水县人, [10] )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博通经史,博雅好古。乾符元年(874)前后,得到宰相裴休的关照,担任小官。大中十年(856),罢官回乡。躲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 。善于山水画,师从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著有《笔法记》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作品《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绘画风格

荆浩放眼于广阔空间的雄伟气象,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大自然审美认识的深化。他把在现实中观察到的不同部位、形貌的山峦水流,分别定名为:峰、顶、峦、岭、岫、崖、岩、谷、峪、溪、涧等,并指出从总体上把握自然山水的规律:“其上峰峦虽异,其下冈岭相连,掩映林泉,依稀远近。”正是在从上下、远近、虚实、宾主以及各种物象的全方位审视中,形成了“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的整体观念,在创作中往往是危峰突兀,重岩叠嶂,林泉掩映,气势浩大。 收藏过荆浩作品的宋人米芾,把荆画特点归纳为“善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又说“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由此可以想见气韵雄壮的格局。清人顾复在《平生壮观》中记述荆作云壑图“峰岚重复,势若破碎,而一山浑成,无断绝之形”。这里说的是善于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细部刻画的真实具体,并未影响浑然一体的山势。他还指出荆浩所作多为“寻丈之笔”,以致“后之大图不能出范围焉”。但是荆浩也能作小幅,如册页云生列岫图就被评为“咫尺而得千顷之势,水墨浓淡生秀绝伦”。 荆浩好作秋冬之景,历代著录中有《秋山楼观图》《秋山瑞霭图》《秋景渔父图》《秋山萧寺图》《楚山秋晚图》等。元代黄公望称赞《楚山秋晚图》“骨体敻绝,思致高深”,并赋诗一首:“天高气肃万峰青,荏苒云烟满户庭。径僻忽惊黄叶下,树荒犹听午鸡鸣。山翁有约谈真诀,野客无心任醉醒。最是一窗秋色好,当年洪谷旧知名。”从诗中我们可以想见画面天高气爽,峰青树荒,云烟满户,有山翁相语,野客漫饮,午鸡啼鸣,一切围绕着渲染一个“秋”字。这是一个秋色寥廓而又富于生活气息的境界。由此可见,荆浩的大山大水之境,充满丰富的细节,既有强烈的震撼力,又耐人细细品味。

大事件
856年
唐大中十年罢官,在开封遇到高僧圆绍,二人志同道合,居住于开封夷门仓垣水南寺。随着圆绍名声日显,扩建成横跨夷门山的巨院,由唐僖宗亲自题赐院额曰“双林院”。荆浩曾为双林院这一重要禅院绘制壁画,足见他当时的画名。
874年
乾符元年前后,荆浩由家乡来到开封,得同乡裴休的关照,曾为唐末小官。
兴趣课程
书画交流
名画赏析
学习交友
兴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