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画集
搜索
客服

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清代艺术风格

清代的画家和作品各类众多,朝廷、文人、民间风格不同,山水、花鸟、人物都有 卓绩,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前、中、后期。整个清代,由明末清初崇尚的 “逸”到清末民初流行的“俗”,贯穿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不断变革的 时代要求,其中吸收异质文化因素并持续创新绘画风格成为鲜明的特点,同时文人画孤高自赏的趣味也逐渐注意与大众的审美需求相结合,随着经济、 政治的发展绘画也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艺术风格是画家用绘画艺术形式概括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体现着与作者生活理想相联系的审美理想。在明清绘画的诗意的想象和艺术风格中所体现的美的理想,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如高雅、古拙、稚朴、天真、泼辣等审美情趣的追求。清代绘画承接元、明以来的趋势发展,士大夫文人画日益占据画坛主流。清朝历代皇帝大多爱好绘画艺术,也促使绘画艺术繁荣进步。

清代绘画特点

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最具特点作品
查看所有清代作品
西湖十景图卷
王原祁
查看详情
《王原祁西湖十景图卷》,清代书画,绢本,设色,画心纵62,横656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图绘杭州西湖全景,均泥金书分段标题,把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西锋插云、三潭印月、雷锋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和断桥残雪十景全部展示在画面之上。层峦叠嶂,蜿蜒蟠结,娇若游龙; 山上林木繁密,翠岭横披,宛若屏障凌空;山下花团似锦,姹紫嫣红;群山之中,穿插着泉、池、溪涧、点缀着亭榭、楼阁、宝塔、石窟;堤上翠柳低垂映湖面,桥影浸水如玉腰;湖面如镜,轻舟荡漾,往返岸边与景观。整个画面,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此图山石、林木重施石青、石绿,郁郁苍苍,音色浑雄;古刹精舍,红墙绿瓦,色彩浓艳,显得十分明快; 山石用披麻皴,树用横点,层次分明,极富立体感。留白的云气与大片水面,使得结构紧凑,山势的脉络互相连贯,产生旷远雄伟的感觉。画后有作者行书“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读学士臣王原祁奉敕恭画”款两行。下钤“王原祁”朱白文方印。此图应属奉命之作,虽无明确年代,但从图中分段标题可以大体推测出其绘制时间。据清梁诗正著《西湖游览志》载:“国朝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南巡,御书‘放鹤’二字,因建放鹤亭。”在此卷泥金书标题中出现了“放鹤亭”三字,由此可见,此图不应早于康熙三十八年,也就是说王氏五十七岁后的作品。《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锦春图
郎世宁
查看详情
《锦春图》是清代画家郎世宁的作品。该画为绢本,设色,立轴,横68.6厘米,纵121.6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锦春图》设色浓艳鲜丽,充分体现郎世宁的绘画特色。锦鸡花卉得写实之真,而湖石坡草又表现中国画的笔墨趣味。画春华锦鸡。锦鸡全用西法。点景树石笔墨是旧院体。构景一仍是陈法。当出另一画家补绘。设色画山涧旁湖石杂卉,二锦鸡栖石上。
双鹿图
朱耷
查看详情
《双鹿图》为明末清初画家朱耷所绘。 其在绘画上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所绘此松树双鹿图轴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芭蕉竹石图
朱耷
查看详情
《芭蕉竹石图》是清代李鱓创作的纸本设色画。 画作内容 画中的芭蕉竹石、月季杂卉皆为庭园中的景物,也是元明以来文人画家常用的创作题材。在这幅画中,芭蕉以粗笔泼墨挥洒而就,浓淡相间,水墨淋漓,极具气势,但不失规矩,准确地表现出蕉叶的俯仰向背;嫩竹用双钩白描,笔法灵活,工而不匠,与芭蕉对比愈显得秀挺多姿;柱石则粗钩轮廓,皴法老辣,染以赭石,以映衬前景的蕉竹;月季杂卉笔致细腻,设色淡雅,起到了丰富和点醒画面的作用。 艺术鉴赏 李鱓试图运用水墨写意与工笔设色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文人优雅闲适的意趣。李鱓的画风曾经历三次大的转变,此图是李鱓49岁时所作,属其写意画风逐渐成熟的代表作品。画中郑板桥的题诗表现出对于李鱓以画供奉内廷的羡慕之情,并认为画中的柱石是为国柱石之意。此时李鱓虽已失宠下野,但并未失去仕途之心,自言“到头不信君恩薄,犹是倾心向太阳”。而其时郑板桥中举人尚未中进士,同样怀着“为官心存君国”、“得志加泽于民”的抱负。此件作品提供了二人早期的思想状况。
清代名家
查看所有清代名家
名家简介: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7.19-1766.7.16),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圣名若瑟,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画家,意大利米兰人。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传教,随即入皇宫任宫廷画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郎世宁擅绘骏马、人物肖像、花卉走兽,风格上强调将西方绘画手法与传统中国笔墨相融合,受到皇帝的喜爱,也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其主要作品有《十骏犬图》《百骏图》《乾隆大阅图》《瑞谷图》《花鸟图》《百子图》《聚瑞图》《仙萼长春图册》《心写治平图》(《乾隆帝后妃嫔图卷》)等。
主要作品:《百骏图》、《锦春图》、《平安春信图》、《郊原牧马图》
画作风格:西方写实与中国传统绘画内容结合: 郎世宁刚开始来到中国时画了一幅画作叫《午瑞图》,这幅画作类似西方静物写生,画的内容是一只青灰色的瓷瓶,瓶中插着蒲草叶、盛开的石榴花、蜀葵花,画面的左侧有一个托盘,盘内放着新鲜的李子和樱桃,瓶子的右侧放着几个粽子,表现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幅画的特点在于它既有西方的静物画特征,又有着不同于欧洲油画的特征,这种西画法形式、中画法内容两掺是中西融合的典范,可见当时的传教士画家为了迎合宫廷审美情趣、取悦最高统治者也是煞费苦心。 西方写实风格的人物和动物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山水结合: 郎世宁将西方油画的绘画方法带入中国并传授给当时的宫廷画家,因此郎世宁也教授出了当时中国最早的中国油画家。郎世宁刚开始到中国时,他的画作都是单独完成,而在后来,他的画作有很多事和当时的中国画家合作,其中就有一幅与中国画家唐岱一起画的《松鹤图》。唐岱是清皇室宫廷画家中的元老,康熙皇帝御赐的“画状元”,尤擅山水,他的画作特点是泼墨淋漓气韵生动。《松鹤图》这幅图中的动物是由郎世宁所画,在这幅画中郎世宁采用西方油画写实的画法,将鹤的形态表现的栩栩如生,画中的植物是中国画家唐岱所画,他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笔墨皴法,以青绿点染,这幅《松鹤图》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方法与西方写实的画法的结合,可以说是中西合璧,形成了一种新的特殊的绘画风格。 中西方绘画技法相结合的造型与表现: 郎世宁本身擅长画肖像,中西方对于肖像的画法完全不同,郎世宁早期的肖像画是很明显的西方绘画风格,比如明暗对比,光线阴影,而中国的传统肖像画法以写真为主,以线造型,没有明暗对比,因此最开始中国的统治者并不接受西方的绘画技法。 画作《乾隆朝服像》中,乾隆穿着全套朝服华丽富贵,端坐在龙椅上,神态肃穆。在这幅画作中郎世宁采用写实的画法表现人物面部,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刻画人物正面,将年轻的乾隆刻画得气宇轩昂,睿智清雅,不怒而威,天子贵胄之肃穆而不可触犯的气质表露无遗。 在郎世宁创作的《 乾隆雪景行乐图》中,他不再使用西方的绘画技法,而是使用中西合璧的画法,使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表现屋宇树林坡石,使用西方的绘画技法表现人物和建筑,整幅画作构图宏大,用笔工整,色彩艳丽。
重要事件:1688年, 生于意大利米兰市;1715年, 抵达中国广州,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1721年, 才能为康熙赏识,开始进入清宫如意馆做宫廷画师。;1722年, 皇四子胤禛即位,传教士皆逢厄运,唯有在宫廷服务的教士受到特殊礼遇。此时的郎世宁也开始向中国皇帝和宫廷画家展示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1723年~1735年, 画《聚瑞图》、百骏图、《瑞谷图》、《松寿鹤灵》、《翠壁清溪》、《瑞莲百子》等;1736年~1765年, 画《圆明园图》、《元宵图》、《子母鹿》、《十骏图》《岁朝图》等;;1766年, 六月初十日,郎世宁病逝。是日,乾隆帝下旨,嘉其功,哀其死,给予侍郎衔,并赐银三百两以治丧事。
百骏图
5241
锦春图
4837
平安春信图
2096
郊原牧马图
4275
名家简介:朱耷(1626年—约1705年),原名朱统 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早年书法取法黄庭坚。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
主要作品:《荷花小鸟图轴》、《双鹿图》、《芭蕉竹石图》、《墨荷图》
画作风格: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擅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炼,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 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如画鱼、鸟,曾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其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署款“传綮”、“个山”、“驴”、“人屋”,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50岁至65岁为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一足。65岁以后为晚期、艺术日趋成熟。笔势变为朴茂雄伟,造型极为夸张,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他画的鸟有些显得很倔强,即使落墨不多,却表现出鸟儿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触,触之即飞的感觉。有些禽鸟拳足缩颈,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态,在构图、笔墨上也更加简略。这些形象塑造,无疑是画家自的写照,即“愤慨悲歌,忧愤于世,一一寄情于笔墨”。他在题黄公望山水诗中写道:“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与宋山河。表现出他的民族意识。 出家为僧时期: 八大山人在这个时期的绘画,主要是写生画。例如,《西瓜》《芋头》《石榴》《水仙》《草虫》等等。八大山人这个时期作品的总的特点就是 写实 。一个小虫,一片叶子,都画得栩栩如生。但是,对情感的表现是不够的。所以,八大山人对这些作品是不满意的。他认为,太过于写实,影响了情感的表现,他为此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 还俗矛盾期: 八大山人回到了南昌,以后,我们不知道八大山人这时的生活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八大山人疯了,后来经过一年多的调养,才恢复正常,又开始了作书作画的生涯。 这时,八大山人生活发生了转折。表现在:首先,他靠卖画维持生计。其次,他开始使用"八大山人"这个名字,称自己为"驴"或"驴屋"。再次,他不说话了。他大书一个“哑”字贴在门上。最后,他对投靠清朝的官吏更仇视了。 八大山人在这个时期绘画的总的特点是 对情感十分露骨、率直的表现,过于直白 。 艺术成熟期: 这个时期,八大山人画了许多禽鸟图,表达了蔑视,仇视,傲视,逼视,怒视等情感。总之,八大山人有多么复杂的情感,鸟儿就有多么复杂的情感。 《鱼鸭图》那些鸭子,睁着大大的白眼。中国人说,青眼看人,是表示尊重;而白眼看人,是表示仇视。 《荷花翠鸟图》。这只鸟,低着头,闭着眼,虽然立在孤立的芦苇杆上,但怡然自得,旁若无人,不管不顾,好像在养神。那是蔑视。 今天我们看朱耷的画,每一幅都极具个性,画中的青白眼、蜷缩的鸟、傲然屹立的荷花,都相当传神,你看得出八大山人藏在画中的孤寂、高傲和愤世嫉俗,这种亡国异乡的遗民之情在他的画中,想来这就是他区别于所有画家的地方,毕竟这样的家仇国恨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重要事件:1648年, 23岁剃发为僧,释名传綮,号刃庵;1680年, 康熙十九年还俗,此后便在家乡以诗文书画为事,直至去世。
荷花小鸟图轴
3253
双鹿图
3787
芭蕉竹石图
3790
墨荷图
2756
兴趣课程
书画交流
名画赏析
学习交友
兴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