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画集
搜索
客服

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清代名家专题
名家简介: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7.19-1766.7.16),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圣名若瑟,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画家,意大利米兰人。 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传教,随即入皇宫任宫廷画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郎世宁擅绘骏马、人物肖像、花卉走兽,风格上强调将西方绘画手法与传统中国笔墨相融合,受到皇帝的喜爱,也极大地影响了康熙之后的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其主要作品有《十骏犬图》《百骏图》《乾隆大阅图》《瑞谷图》《花鸟图》《百子图》《聚瑞图》《仙萼长春图册》《心写治平图》(《乾隆帝后妃嫔图卷》)等。
主要作品:《百骏图》、《锦春图》、《平安春信图》、《郊原牧马图》
画作风格:西方写实与中国传统绘画内容结合: 郎世宁刚开始来到中国时画了一幅画作叫《午瑞图》,这幅画作类似西方静物写生,画的内容是一只青灰色的瓷瓶,瓶中插着蒲草叶、盛开的石榴花、蜀葵花,画面的左侧有一个托盘,盘内放着新鲜的李子和樱桃,瓶子的右侧放着几个粽子,表现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幅画的特点在于它既有西方的静物画特征,又有着不同于欧洲油画的特征,这种西画法形式、中画法内容两掺是中西融合的典范,可见当时的传教士画家为了迎合宫廷审美情趣、取悦最高统治者也是煞费苦心。 西方写实风格的人物和动物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山水结合: 郎世宁将西方油画的绘画方法带入中国并传授给当时的宫廷画家,因此郎世宁也教授出了当时中国最早的中国油画家。郎世宁刚开始到中国时,他的画作都是单独完成,而在后来,他的画作有很多事和当时的中国画家合作,其中就有一幅与中国画家唐岱一起画的《松鹤图》。唐岱是清皇室宫廷画家中的元老,康熙皇帝御赐的“画状元”,尤擅山水,他的画作特点是泼墨淋漓气韵生动。《松鹤图》这幅图中的动物是由郎世宁所画,在这幅画中郎世宁采用西方油画写实的画法,将鹤的形态表现的栩栩如生,画中的植物是中国画家唐岱所画,他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笔墨皴法,以青绿点染,这幅《松鹤图》是中国传统的绘画方法与西方写实的画法的结合,可以说是中西合璧,形成了一种新的特殊的绘画风格。 中西方绘画技法相结合的造型与表现: 郎世宁本身擅长画肖像,中西方对于肖像的画法完全不同,郎世宁早期的肖像画是很明显的西方绘画风格,比如明暗对比,光线阴影,而中国的传统肖像画法以写真为主,以线造型,没有明暗对比,因此最开始中国的统治者并不接受西方的绘画技法。 画作《乾隆朝服像》中,乾隆穿着全套朝服华丽富贵,端坐在龙椅上,神态肃穆。在这幅画作中郎世宁采用写实的画法表现人物面部,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刻画人物正面,将年轻的乾隆刻画得气宇轩昂,睿智清雅,不怒而威,天子贵胄之肃穆而不可触犯的气质表露无遗。 在郎世宁创作的《 乾隆雪景行乐图》中,他不再使用西方的绘画技法,而是使用中西合璧的画法,使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表现屋宇树林坡石,使用西方的绘画技法表现人物和建筑,整幅画作构图宏大,用笔工整,色彩艳丽。
重要事件:1688年, 生于意大利米兰市;1715年, 抵达中国广州,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1721年, 才能为康熙赏识,开始进入清宫如意馆做宫廷画师。;1722年, 皇四子胤禛即位,传教士皆逢厄运,唯有在宫廷服务的教士受到特殊礼遇。此时的郎世宁也开始向中国皇帝和宫廷画家展示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1723年~1735年, 画《聚瑞图》、百骏图、《瑞谷图》、《松寿鹤灵》、《翠壁清溪》、《瑞莲百子》等;1736年~1765年, 画《圆明园图》、《元宵图》、《子母鹿》、《十骏图》《岁朝图》等;;1766年, 六月初十日,郎世宁病逝。是日,乾隆帝下旨,嘉其功,哀其死,给予侍郎衔,并赐银三百两以治丧事。
百骏图
5660
锦春图
5442
平安春信图
2348
郊原牧马图
4729
名家简介:陈卓,清代画家。字中立,号晚纯痴老人。北京人,长住江苏南京。他擅长画青绿山水,喜作青绿设色,兼工花鸟、人物。作品有《水邨图轴》、《玉堂富贵图轴》等。
主要作品:
画作风格:他擅长画青绿山水,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入微,设色清丽淡雅,令人心旷神怡。擅画山水,尤长于青绿山水,兼工花鸟、人物。山水工细。千岩万壑具有宋人之精密。花鸟精致,设色艳丽。 陈中立卓,笔墨工细,花草、人物、均极擅长,见一绢本山水,千丘万壑,具有宋人精密,惜无元人灵秀,其病与刘叔宪同,如能于毫尖上,细心领取,何难与古人后先标映,并垂永久 。
重要事件:1669年, 周亮工罢官后回到金陵,岁暮,遍邀白下(即金陵)诸公,为大会, “词人高士,无不毕集”。年仅36岁的陈卓亦应邀雅集至宴。;1666年, 康熙五年卒
名家简介:朱耷(1626年—约1705年),原名朱统 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早年书法取法黄庭坚。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
主要作品:《荷花小鸟图轴》、《双鹿图》、《芭蕉竹石图》、《墨荷图》
画作风格: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擅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炼,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 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如画鱼、鸟,曾作“白眼向人”之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其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署款“传綮”、“个山”、“驴”、“人屋”,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50岁至65岁为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一足。65岁以后为晚期、艺术日趋成熟。笔势变为朴茂雄伟,造型极为夸张,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他画的鸟有些显得很倔强,即使落墨不多,却表现出鸟儿振羽,使人有不可一触,触之即飞的感觉。有些禽鸟拳足缩颈,一副既受欺又不屈的情态,在构图、笔墨上也更加简略。这些形象塑造,无疑是画家自的写照,即“愤慨悲歌,忧愤于世,一一寄情于笔墨”。他在题黄公望山水诗中写道:“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与宋山河。表现出他的民族意识。 出家为僧时期: 八大山人在这个时期的绘画,主要是写生画。例如,《西瓜》《芋头》《石榴》《水仙》《草虫》等等。八大山人这个时期作品的总的特点就是 写实 。一个小虫,一片叶子,都画得栩栩如生。但是,对情感的表现是不够的。所以,八大山人对这些作品是不满意的。他认为,太过于写实,影响了情感的表现,他为此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 还俗矛盾期: 八大山人回到了南昌,以后,我们不知道八大山人这时的生活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八大山人疯了,后来经过一年多的调养,才恢复正常,又开始了作书作画的生涯。 这时,八大山人生活发生了转折。表现在:首先,他靠卖画维持生计。其次,他开始使用"八大山人"这个名字,称自己为"驴"或"驴屋"。再次,他不说话了。他大书一个“哑”字贴在门上。最后,他对投靠清朝的官吏更仇视了。 八大山人在这个时期绘画的总的特点是 对情感十分露骨、率直的表现,过于直白 。 艺术成熟期: 这个时期,八大山人画了许多禽鸟图,表达了蔑视,仇视,傲视,逼视,怒视等情感。总之,八大山人有多么复杂的情感,鸟儿就有多么复杂的情感。 《鱼鸭图》那些鸭子,睁着大大的白眼。中国人说,青眼看人,是表示尊重;而白眼看人,是表示仇视。 《荷花翠鸟图》。这只鸟,低着头,闭着眼,虽然立在孤立的芦苇杆上,但怡然自得,旁若无人,不管不顾,好像在养神。那是蔑视。 今天我们看朱耷的画,每一幅都极具个性,画中的青白眼、蜷缩的鸟、傲然屹立的荷花,都相当传神,你看得出八大山人藏在画中的孤寂、高傲和愤世嫉俗,这种亡国异乡的遗民之情在他的画中,想来这就是他区别于所有画家的地方,毕竟这样的家仇国恨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重要事件:1648年, 23岁剃发为僧,释名传綮,号刃庵;1680年, 康熙十九年还俗,此后便在家乡以诗文书画为事,直至去世。
荷花小鸟图轴
3669
双鹿图
4245
芭蕉竹石图
4307
墨荷图
3098
名家简介:髡[kūn]残(1612年-1692年),清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石溪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好游名山大川,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与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画山水,师法王蒙,喜用干笔皴擦,淡墨渲染,间以淡赭作底,布置繁复,苍浑茂密,意境幽深。善书法,能诗。存世作品有《层岩叠壑图》《卧游图》《苍翠凌天图》《清髠残江上垂钓图》等。
主要作品:《雨洗山根图》
画作风格: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其得力于王蒙、黄公望。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他还远宗五代董源、巨然,近习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学习传统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自谓“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水中度过,经常驻足于名山大川,流连往返。他“僻性耽丘壑”、“泉石在膏肓”,主观的情感、性灵与客观的景物、意境相感应、交融,使其山水画景真情切,状物与抒情成为一体。所作山水,在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结构严密,稳妥又富于变化,创造出一种奇辟幽深,引人入胜之境,生动地传达出江南山川空□茂密、浑厚华滋的情调。他喜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交融,形成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使画面产生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 博采众长,加以发展变化,又能师法自然,于游历中观赏体验名山大川的万千景象。所画山水,构图饱满,重山复水,繁密中见疏灵,善用秃锋渴笔画山石树木,以浓淡墨渲染,苍劲凝重中透出丰润秀逸之致,意境奇僻幽深,得江南山水空濛茂密、浑厚华滋之质。其绘画在当时名重一时,对后世亦有很大影响,后人将其与石涛并称二石,又与渐江、朱耷、石涛合称清初四僧。有《报恩寺图》、《云洞流泉图》、《层岩叠壑图》、《雨洗山根图》等传世。在绘画论画云:“董华亭(其昌)谓:‘画和禅理共旨,不然禅须悟,非工力使然,故元人论品格,宋人论气韵,品格可力学而至,气韵非妙悟则未能也。”在提倡勤学的同时,也主张作画须有“妙悟”,并非下死力就可得画之神韵。 髡残性直硬,脾气倔强,寡交游,难于与人相合。这种强烈的个性表现在他的禅学上是“自证自悟,如狮子独行,不求伴侣”;表现在绘画上则为“一空依傍,独张赵帜,可谓六法中豪杰”。他自己也说:“拙画虽不及古人,亦不必古人可也。”他长期生活在山林泽薮之间,侣烟霞而友泉石,踯躅峰巅,留连崖畔,以自然净化无垢之美,对比人生坎坷、市俗机巧,从中感悟禅机画趣。髡残作品中的题跋诗歌多作佛家语,这不仅因其身为和尚,而且在他看来,禅机画趣同是一理,无处不通。如《禅机画趣图》轴 [3] 、《三冬入华村图》轴,《物外田园图》册的诸多题跋,大都是借画谈禅,因禅说画。融禅机与画理于一炉,是髡残画作的主要特点之一。
重要事件:1632年, 为反抗父母强行婚配,毅然放弃举子业,削发为僧,到居家附近的龙山三家庵中做了和尚,取僧名石谿。;1642年~1651年, 他参加了南明何腾蛟的反清队伍,抗清失败后避难常德桃花源。;1655年, 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迁居牛首山幽栖寺,度过后半生。
雨洗山根图
4182
  • 1
  • 5 条/页
兴趣课程
书画交流
名画赏析
学习交友
兴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