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画集
搜索
客服

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庐山高图
作家姓名:沈周
时期:明代
尺寸:193.8×98.1cm
内容:山水
材质:纸本
浏览量:10171
Preview
Preview
查看高清图
查看超清图
下载超清图
名作赏析

庐山高图介绍

《庐山高图》是明代画家沈周创作的一幅纸本浅设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描绘的是庐山的景象,画中有白云、杂树、石阶、小路以及人物等。这幅图在技法上借鉴元代画家王蒙的笔意,笔法稳健,气势雄沉,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力量感。山峰多用解索皴,皴染厚重灵动;中段山峦则用折带皴,皴笔精细,墨色较淡,表现出崖壁的险峻。左边崖壁先匀后皴,墨色较重,并以焦墨密点,显得苍郁幽深。

创作背景

《庐山高图》是明代画家沈周创作的一幅纸本浅设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描绘的是庐山的景象,画中有白云、杂树、石阶、小路以及人物等。这幅图在技法上借鉴元代画家王蒙的笔意,笔法稳健,气势雄沉,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力量感。山峰多用解索皴,皴染厚重灵动;中段山峦则用折带皴,皴笔精细,墨色较淡,表现出崖壁的险峻。左边崖壁先匀后皴,墨色较重,并以焦墨密点,显得苍郁幽深。 画作内容 图中所画景色为庐山美景。画中层峦叠嶂,高耸的山峰层层叠叠,山石突兀,直入云霄。高山山势险峻,有的雄浑而壮观,有的却是孤峰凸起,峭壁陡坡根本无法上去。山中云雾缭绕,在山腰形成一圈浮纱,像是一条白色的腰带系于山间,起伏飘渺,幻梦幻真。山上草木丰茂,树木生长得郁郁葱葱,山顶、山腰一片绿荫丛丛。山谷间有清溪山瀑从崖壁中飞溅而出,像是一条白锦直挂于山中。千尺瀑布飞泄而下,水流击石,仿佛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水流顺势而下汇于峡谷潭水之中。一老者立于溪前,赏此美景。 创作背景 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依附于人物画,大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隋唐时期逐步成为独立的画种,逐渐发展成为文人雅士抒发胸中意气的真实写照。山水画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笔法也不断的推陈出新,很多大家都是在总结前人技法的基础之上融会贯通形成新的笔法。《庐山高图》笔法的出处也是有源头可循的。该画取法于宋、元文人画传统,画中山石林木笔法全仿王蒙。 《庐山高图》是沈周四十一岁(1467年)时为贺老师陈宽(醒庵)的七十岁寿辰而精心绘制的巨幅山水,因陈宽先祖是江西人,又以“庐山陈汝言”自称,所以沈周以此祝寿。 艺术鉴赏 主题 此图仿王蒙笔意,笔法缜密细秀气势沉雄苍郁,山石皴染厚重灵动,加强了立体感。中段山峦用折带皴,墨色较淡,皴笔精细,表现出崖壁的险峻;左边崖壁先勾后皴,墨色较重,并以焦墨密点,显得苍郁深。画中细节之处,如山中白云,山上的杂树小草、石阶、小路等都被刻画得生动准确。在此图中,作者极力刻画出庐山仰之弥高、大气的动人形象,以表达师恩浩荡的主题。 构图 《庐山高图》构图上由近景的山坡乱松,中景的瀑布、岩石、峭壁,远景的庐山主峰自上而下,由近及远,整幅画近、中、远景相间,一气呵成,其透视方法为高远法,即站在山脚仰望山巅,显示其高大伟岸。虽然沈周在用笔方面总结前人的笔法与特点并将其融会贯通,但是沈周摹古而不拘泥于古法,其透视法仍旧遵循前人。 从构图上来讲,中国画于书法一样讲求气韵的贯通,所谓书画同源也是从气韵来讲,中国的山水画中最常见的构图方式有“之”字形、“s”形。就沈周的《庐山高图》来看,其上方虽画五老峰,但并未将画面占满,右上角山涧升起的云雾构成了所谓的气,中间部分飞流的瀑布与画面上部的云气贯通,中国画中讲求几百当黑,飞流的瀑布夹在山石之间,用山石的颜色来衬托,既是瀑布又是全画连贯之气。整幅画的下半部分以大片的空白来做山涧瀑布流下的水,也同时与上面的气贯通,整幅画成“s”形曲线的构图,是典型的南宋院体的构图程式。近景的处理也和马远的“一角”之景色十分相似。整幅画又以中间的一块山体为中心,并因为这块山石的存在而更显得统一。 名家点评 大连艺术学院院长助理、音乐学院院长张小梅《中国绘画》:“整幅画构图峰回路转,用笔苍润有力,颜色浓淡相间,突出一种谧静中有润声的深远意境。” 重要展览 2018年4月24日到6月20日期间,同济大学图书馆闻学堂主办的“江山入画”中国古代山水名画系列活动于图书馆十楼开展,其中《庐山高图》的复制品在此期间展出。 作者简介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书画家。自幼艺术熏陶,其父沈恒吉,伯父沈贞吉都擅长书画,是元代文人画风的继承者。沈周秉承家学,出入于宋元各家,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名重当时,成为明代“吴派”山水的一发宗师。与唐寅、文征明、仇英合成”明四家”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就图》、《沧州趣图》等。

作者介绍

沈周介绍

沈周(1427年11月21日—1509年8月2日),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沈周出身富裕的书香绘画世家,少时师从陈宽学习诗文,青年时期师从伯父沈贞,还有刘珏、杜琼、赵同鲁等学习绘画。其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从未应科举征聘,始终过着田园隐居生活。 沈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他师法元四家,并上溯董源、巨然,同时旁涉南宋院体画和浙派等,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魏园雅集图》《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沧州趣图》等。著有《石田集》《石田稿》《石田文钞》《石田咏史补忘录》《客座新闻》《续千金方》等,但大多散佚。

绘画风格

沈周的山水画艺术在继承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画风、兼营南宋院体风格,形成构图严谨、笔法工整、布局缜密的风格后主要取法吴镇,兼营倪瓒、黄公望等人画法,形成其构图简练、用笔凝重、笔墨浑厚苍茫、草草而成的特点。从绘画风格上来说,大致可分为奠定基础的早期,形成与发展的中期,笔墨浑厚、线条老辣、意境深远的晚期三个阶段。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后自成一家 。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 四十岁至五十岁为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粗沈”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沈周在这阶段的山水画法主要取法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兼学董源、巨然,形成细密风格特征,同时又不局限于家学与王蒙或宋画风格的影响,旁及吴镇、黄公望、倪瓒等的画风。其绘画作品的样式由繁入简,由细入粗,且向大幅拓展。而在绘画题材上多取材江南田园风景,并以画家的独特情思融入笔端,表现出苍茫厚重的山水情境,作品已显现出“细沈”向“粗沈”转化的趋势。 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转型期大致是五十岁至六十之间,此时期为沈周的“粗沈”风格定型期。在这阶段,他一方面继续师承元四家,另一方面尝试着技法的创新,在探索与实践中成功地演绎了王蒙、董源、巨然、黄公望、米芾、倪瓒、吴镇等的画法。而中晚期的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主要取法吴镇,并在继承与演绎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同时成功地将黄庭坚书法笔意融入到山水画笔墨语言的表现当中,使其绘画形成“粗沈”的个人面貌。 沈周山水画艺术的绘画晚期是六十岁以后。这时期沈周的绘画,将吴镇多变的笔墨之道、王蒙画风中的细密厚润和黄公望笔法的雄伟潇洒融为一体,“集诸家之法”而形成一种练达、浑厚、苍茫、苍润的山水画艺术风格,成功地表现出了一个画家对自然的阐释、对笔墨的释放和自我精神的表现。他晚年的作品用笔沉稳,浑厚简达,湿润苍茫,雄健而坚实,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真正意义上的“粗沈”风格特征日臻成熟。

大事件
1427年
沈周出生,沈家给他取名为沈周,字启南,寓以《诗经·周南》中周公之化之意。
1445年
沈周结识俞景明,两人从此结为至交,被当地人誉为“双骅骝”
1470年
为西禅寺明公作《溪峦秋色图》,并题诗。
1471年
第一次杭州之游,沈周留下了《至宝叔寺》《谒后坟》等十几首诗作,创作了《飞来峰图》(藏上海文物商店)《灵隐图卷》两幅画作
1478年
作《雨夜止宿图》
1509年
沈周去世
兴趣课程
书画交流
名画赏析
学习交友
兴趣交流